半數(shù)受訪大學生稱高校缺文學氛圍

  來源:中新網2018-05-1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1969名受訪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2.4%的受訪大學生感覺身邊同學重視自身文學素養(yǎng),37.6%的受訪大學生感覺不夠重視。


84.3%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是提升文學素養(yǎng)關鍵時期

文學素養(yǎng)對個人價值觀的形成、精神境界的提高非常重要。大學階段是接觸多元文化、開拓視野的好時期。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文學教育越來越受重視,但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偏低甚至缺失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1969名受訪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2.4%的受訪大學生感覺身邊同學重視自身文學素養(yǎng),37.6%的受訪大學生感覺不夠重視。文學閱讀面狹窄和鑒賞能力偏低被認為是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方面存在的兩大問題。56.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高校對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缺乏明確定位和標準,49.7%的受訪大學生直言當下高校整體缺乏文學氛圍。84.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時期是培養(yǎng)和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90.4%的受訪大學生希望學校強化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受訪大學生中,文科生占45.8%,理工科生占51.4%,其他占2.8%。

62.4%受訪大學生感覺身邊同學重視文學素養(yǎng)

李孟依(化名)是北京體育大學英語專業(yè)的本科生,對文學有著濃厚興趣,她認為本專業(yè)的教學任務安排有利于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拔覀冇袑iT的英美文學課,筆譯課也要求學生閱讀雙語名著,并撰寫閱讀報告,高級英語課程會要求學生補充閱讀相關小說?!崩蠲弦勒f,有的大學生則對自身文學素養(yǎng)不重視,“他們認為,文學素養(yǎng)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并不那么重要,重理輕文,重技輕道,因而他們也相對缺乏思辨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上海某高校研究生王敏(化名)坦言自己比較缺乏文學素養(yǎng)。“我們理科學生長期接觸數(shù)據、理論等,平時對文學知識用得不多,也不太重視,容易淡忘。”王敏說,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缺乏常常體現(xiàn)在日常談吐和文章寫作方面?!昂芏鄬W生說話不委婉,甚至言語粗俗,文章也沒有一點美感,不懂得使用修辭手法”。

調查顯示,62.4%的受訪大學生感覺身邊同學重視文學素養(yǎng),37.6%的受訪大學生感覺不夠重視。交互分析發(fā)現(xiàn),認為自身文學素養(yǎng)不錯的文科生(72.9%)明顯多于理工科學生(57.8%)。

目前大學生在文學素養(yǎng)方面普遍存在什么問題?調查顯示,文學閱讀面狹窄(56.5%)和文學鑒賞能力偏低(54.5%)被認為是兩個主要問題,其他還有:寫作功底偏差(46.1%)、閱讀量少(37.8%)、文學知識貧乏(35.6%)、深度閱讀不夠(34.9%)、審美趣味不高(18.4%)等。

“現(xiàn)在大學生的閱讀確實存在追求短期成效、閱讀少和閱讀淺的情況?!?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認為,文學素養(yǎng)是人文素養(yǎng)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人文素養(yǎng)包含人格的養(yǎng)育、知識系統(tǒng)的健全和合理的思考。

“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閱讀總量和質量,二是對文學的理解能力?!北本├砉ご髮W人文學院教師劉曉蕾開設了《紅樓夢漫談》等文學類課程,她對記者說,目前一些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不算少,但不夠經典,比如只閱讀大量網絡小說。還有的學生閱讀方式不對,比如研究八卦或家長里短,從中獲益甚少。

84.3%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時期是培養(yǎng)和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

調查顯示,84.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是培養(yǎng)和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

董學敏是北京理工大學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團委書記,畢業(yè)后留校做輔導員已經近5年。她對記者說,理工科學生的學業(yè)壓力比較大,在自身文學素養(yǎng)提升方面,分配的時間就相對較少。

李孟依指出,一些學校教育功利性太強,人文氛圍的缺失,不利于學生提升文學素養(yǎng),專業(yè)和課程設置不合理也使得學生們缺少接觸文學的機會。

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高校哪些方面做得不足?調查顯示,56.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高校對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缺乏明確定位和標準,49.7%的受訪大學生直言當下高校整體缺乏文學氛圍,其他還有:缺乏培養(yǎng)資源和平臺(46.4%)、重視程度不夠(40.3%)、優(yōu)質文學課程少(36.0%)、教師自身文學素養(yǎng)不夠(22.6%)、文學類活動流于形式(21.5%)等。

劉曉蕾認為,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整個社會、整個學校的文學氛圍不夠?!拔膶W對一個人有深遠的影響,但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忙著考研或找工作,不能靜下心去讀那些所謂的‘不太有用’的文學”。

調查中,63.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目前高校在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的作用大,31.8%的受訪大學生坦言作用較小,4.3%的受訪大學生直言沒有作用。

劉曉蕾認為,大學應該有良好的閱讀氛圍,認可文學的重要性,并且采取實際措施支持和鼓勵學生提升文學素養(yǎng)。

“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董學敏介紹,她所在的數(shù)學學院在微信公眾號中開設了一個“青言青語”板塊,發(fā)布學生的文章、詩歌、歌詞等作品。“我們還開展‘共讀一本書’等活動鼓勵學生閱讀,開設‘百家大講堂’等文學類講座提升學生學習文學的興趣”。

90.4%受訪大學生希望學校強化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調查中,90.4%的受訪大學生希望學校強化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駱玉明認為,學校在學生文學素養(yǎng)提升上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把人文類知識系統(tǒng)化,通過課堂形式體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對文學知識的系統(tǒng)認識;二是提倡文學閱讀。

王敏表示,日常課程和就業(yè)壓力很大,如果只一味增加文學理論課,比較枯燥,缺乏吸引力,增加學生學業(yè)負擔?!拔蚁M麑W校能多開設一些優(yōu)質文學選修課,開展有趣的文學課外活動,比如舉辦文學類比賽等”。

對于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文學素養(yǎng),調查中,58.7%的受訪大學生建議各高校豐富文學教育課程內容與形式,55.4%的受訪大學生希望加強以文學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其他建議還有:優(yōu)化軟硬件設施、完善圖書館等閱讀場所(45.2%),增設文學鑒賞選修課程(41.2%),增加大學生文學實踐活動(37.0%),提升文學類活動質量(29.8%)等。

“過去老一輩理工學子的歷史、文學素養(yǎng)都很棒。我所接觸的理工科人士,人文素養(yǎng)好的思維就比較活躍、有趣味,而人文素養(yǎng)較欠缺的,生活趣味、見識也會差一些,思維容易被限制在自己的學科范圍內。”駱玉明認為,加強理工科學生的人文類教育很有必要,可以通過感染和熏陶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因為理工科學生課程太滿、課程設計限制等原因,學校沒有對理工科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但總有理工科學生去蹭語文課?!眲岳僬J為,可以將文學閱讀作為理工科學生必修課程之一,學校還可以開設閱讀節(jié),舉辦讀書活動,鼓勵教師多開設優(yōu)質的文學類通識課、經典作品的閱讀課,甚至可以對一些文學課設置較高學分,吸引和提高學生重視度。她還提醒大學生,提升文學素養(yǎng)僅靠大學課程還遠遠不夠,自己平時應該多注意學習和積累。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文秘與法律系副教授張靖華表示,對于大學生,首先對文學經典要做一個“知道分子”,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值得閱讀的文學經典作品和理論。比如,要知道中國古典文學有詩騷、漢賦,有“李杜”雙峰并峙的唐詩,有豪放、婉約風格并存的宋詞,有《竇娥冤》《西廂記》為代表的元曲,和四大名著為代表的明清章回體小說。要知道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代表作家,如魯迅、老舍、張愛玲、郁達夫、林語堂等,還要知道其代表作。要知道世界文學著名作家以及經典作品,如《復活》《簡愛》《戰(zhàn)爭與和平》《源氏物語》《百年孤獨》等。

其次,大學生要廣泛閱讀文學經典作品。2008年,俞敏洪在北大新生開學典禮上表示,在北大上學期間自己共閱讀800多本書,而現(xiàn)在依然“可以做到3個月讀60本書”。據說,錢鐘書先生曾“橫掃清華圖書館”。

此外,對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要注意理解、內化和助力成長。閱讀得多了,了解得多了,文學中的人物就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或成為他們人生奮斗的榜樣,或成為他們鞭撻的對象。

他建議高校,要重視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除了積極改造原有大學語文類課程,還要拓展文學教育類課程,增加課時、加強師資力量建設。還要改變文學教育類課程傳統(tǒng)的純講述式教學方法,對課程進行設計、包裝,引起學生興趣、引發(fā)共鳴,才能讓他們進入角色,進而可以達到“情動于衷”,自我凈化、提升。另外,要豐富文學類課程教學內容,讓教學形式更靈活。

(編輯:愛娣)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