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疫"實錄:為那些挺身而出的人留下剪影,共迎春暖花開

  來源:光明網、中國青年報社、吉林日報社記者李政葳 魯沖 陶彬等2020-03-28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在戰(zhàn)“疫”報道第一線,活躍著一支新媒體的精兵勁旅。他們借助新技術新手段新平臺,運用短視頻、Vlog、慢直播等方式,將一個個平凡人物、溫暖故事和淚目瞬間定格呈現,讓戰(zhàn)“疫”報道更加及時、鮮活、走心。今天推出的三篇新媒體記者戰(zhàn)“疫”手記

戰(zhàn)

編者按:在戰(zhàn)“疫”報道第一線,活躍著一支新媒體的精兵勁旅。他們借助新技術新手段新平臺,運用短視頻、Vlog、慢直播等方式,將一個個平凡人物、溫暖故事和淚目瞬間定格呈現,讓戰(zhàn)“疫”報道更加及時、鮮活、走心。今天推出的三篇新媒體記者戰(zhàn)“疫”手記,記錄他們與白衣天使并肩戰(zhàn)斗的感動與成長,分享那些打動他們的溫情與希望。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火線馳援,是一次“成人禮”

作為一名90后網媒記者,我有責任在現場,通過筆觸、鏡頭和話筒,把溫情記錄下來,把希望記錄下來。勝利的曙光就在不遠處,我將繼續(xù)作戰(zhàn),直到疫散花開

2月4日立春,我從北京一路南行前往湖北武漢。到達武漢火車站已是晚上9點多,眼前這座千萬人口大城市寂靜得讓人心疼。空蕩蕩的街頭幾乎沒有行人,偶有幾輛救護車、救援車疾馳而過,沿途兩座高樓樓宇屏上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赫然醒目。

在接下來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在一線記錄下了這座英雄城市的特殊時期。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不少挺身而出的00后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他們有的是醫(yī)護人員,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有的是民警,堅守崗位,維持秩序;有的是社區(qū)志愿者,走街串巷,排查宣傳……“國召喚,我必上”,對這群年輕人來說,火線馳援是一次行勝于言的“成人禮”。

戰(zhàn)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右)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采訪快遞分揀員。

采訪中,剛滿20歲的00后護士陳玉婷對我說:“穿上防護服,感覺自己真的長大了”;值守方艙醫(yī)院的19歲輔警雷劍璇說:“越是在危難時刻,越需要責任擔當”;在戰(zhàn)“疫”一線度過20歲生日的消防戰(zhàn)士宋家寶說:“這里既是戰(zhàn)場,也是歷練的‘課堂’”。

或許,每一代年輕人都有不一樣的個性,但他們有一點卻出奇一致:關鍵時刻,都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疫情之下,生命很渺小,生命也很偉大。

戰(zhàn)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右)采訪援漢醫(yī)療隊醫(yī)生。

自2月上旬開始,光明網赴武漢記者在網站首頁要聞區(qū)開設了“武漢戰(zhàn)疫 一線見聞”新媒體專欄,滾動呈現記者在戰(zhàn)“疫”一線所見所聞所感,重點聚焦醫(yī)護人員、高校師生等群體,截至目前已推出50多組圖文、短視頻、新聞圖解、H5等新媒體作品,并在光明網PC端、手機端以及光明日報微博微信等多平臺展現,形成矩陣式傳播格局。

戰(zhàn)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與后方團隊遠程連線。

這也讓我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名新媒體記者,身上的責任更重了。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中,我有責任在現場,通過筆觸、鏡頭、話筒,把溫情記錄下來,把希望記錄下來,給那些生命個體留下人生剪影,告訴世人他們曾經“舍小家為大家”堅守拼搏,曾經與疫魔頑強抗爭而無悔。

這幾天,武漢天氣逐漸轉暖,我想,勝利的曙光就在不遠處。接下來的日子,我將繼續(xù)作戰(zhàn),直到疫散花開!

中國青年報社記者魯沖:

用鏡頭感知方艙的煙火氣息

新媒體時代下,我和同事用圖文、H5、海報、短視頻等形式,精準地捕捉和呈現方艙醫(yī)院里的細節(jié),讓受眾更能直觀地感受到方艙里的生活氣息

武昌方艙醫(yī)院,從2月4日凌晨開始建設,到3月10日正式“休艙”,是“服役”時間最長的方艙醫(yī)院,也是最后“休艙”的方艙醫(yī)院。

我曾先后6次去往武昌方艙醫(yī)院,通過大量鮮活的細節(jié),為網友們及時呈現了一個真實的方艙醫(yī)院。

患者從一開始恐懼擔憂、寢食不安,到后來能夠唱歌跳舞、泡腳嘮嗑;一位今年馬上高考的高三學生,在墻上貼著手寫的課程表,床頭桌里塞滿書本;活動區(qū)里,一面心愿墻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便簽紙:“熱干面加油,面窩加油,豆?jié){加油”“艱難歲月,我們一起走過”……患者在這里短暫停留,情感卻是加速連結。

新媒體時代下,這些細節(jié)被精準地捕捉和呈現,我和同事用圖文、H5、海報、短視頻等形式,針對受眾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理念和形式,進行多平臺、多媒介的傳播。

戰(zhàn)

2月29日凌晨,中國青年報社記者魯沖在武漢市第一醫(yī)院負壓隔離病房內采訪拍攝。

從《武漢“方艙醫(yī)院”緊張建設中 將收治新冠肺炎輕癥患者》《現場直擊方艙醫(yī)院首批患者“出艙”》到《方艙醫(yī)院里的人間煙火》,我們持續(xù)跟蹤方艙醫(yī)院的變化并進行報道。

看臺上掛的衣服、飯菜里冒的熱氣、病床間的家長里短、圖書角里的翻書聲……視頻報道中的這些細節(jié),讓受眾更能直觀地感受到方艙里的生活氣息,這托起生命的“方舟”慢慢點燃了生命的煙火。

武昌方艙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告訴我“是你們對方艙的真實報道,消除了患者的抵觸心理,后續(xù)我們的治療工作才得以更好地展開”。

戰(zhàn)

2月29日凌晨,武漢市第一醫(yī)院負壓隔離病房外,中國青年報社記者魯沖透過觀察窗拍攝。

這段時間,我和同事們一起記錄下了疫情中的許多人和事,接到通知立刻奔赴前線的醫(yī)療隊員、日夜兼程的建設者、深入一線的基層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是他們一直奮戰(zhàn)在一線,才使煙火氣得以在城市的角落蔓延開來。

而我能做的就是用鏡頭去感知這座城市的脈搏,用文字書寫這些人的冷暖。相比用行動真正幫助到其他人的一線工作者,除了貼近百姓,傳遞真實的力量外,我也不斷地問自己,在新媒體時代下,還能再做些什么。

吉林日報社記者陶彬:

手機拍出200多個視頻

我用新媒體報道形式記錄白衣天使們用生命與汗水織就的種種瞬間,記錄醫(yī)患間最真實的故事,對于他們,這些記錄都是一生最寶貴的記憶,而這也是我與他們并肩作戰(zhàn)的理由,我要盡我所能去記錄這一切

2月19日下午,我隨吉林省第十一批支援湖北醫(yī)療隊出征,4天前,吉林省已經有6位記者先期抵達武漢。

在武漢的30多天里,我和同事李曉靜用長短視頻、直播、圖文、數據新聞等多種形式,記錄白衣天使與患者間的點滴真情。由于每天穿梭于各大醫(yī)院,相機等設備出入不便,許多同行的照相機和攝像機經過不間斷地消殺后出現故障,無法使用,所以這期間最便捷的拍攝工具就是手機。

新媒體時代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同,短視頻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傳播快,比文字更直觀,我們在確保為報紙正常提供文字報道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將拍攝好的多個視頻片段傳給后方剪輯團隊,迅速經過配樂、配文、配音剪輯后,一條短視頻就可以通過吉林日報彩練新聞客戶端傳播出來。30多天里,我和同事兩個人用手機采訪拍攝了200多個視頻素材,通過前后方的密切配合,這些視頻及時在彩練新聞客戶端刊發(fā)。

我用這樣的形式記錄白衣天使用生命與汗水織就的種種瞬間,記錄醫(yī)患間最真實的故事,對于他們,這些記錄都是一生最寶貴的記憶,而這也是我與他們并肩作戰(zhàn)的理由,我要盡我所能去記錄這一切。

有一次,我和同事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附屬醫(yī)院中法新城院區(qū)采訪,當天出院的4位患者寫了一封很長的感謝信。面對我們的鏡頭,患者所有的情感再也抑制不住,深深鞠躬,遲遲不舍離去。而面對她們浸滿淚水的雙眼,和那一聲聲“謝謝”,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90后護士王嘉琪瞬間淚奔,她說:“武漢最美的不是櫻花,而是武漢人民感恩的心。我們?yōu)樗麄冡t(yī)治,他們更是時刻溫暖著我們!”這個瞬間拍下的視頻不僅上了熱搜,這句話也成了一句網絡金句。

戰(zhàn)

吉林日報社記者陶彬(左)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院中法新城院區(qū)采訪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支援湖北醫(yī)療隊領隊、副院長呂國悅。

我想,這就是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區(qū)別,視頻直觀的沖擊力讓所有人感同身受。而武漢市人民政府也被這句話深深感動,在回饋給吉林的創(chuàng)意海報上寫道:“武漢最美不是櫻花,是戰(zhàn)斗在一線的你!”

一些采訪正是因為采用了新媒體的報道形式變得更生動,更打動人心。

2月21日深夜,我去機場采訪吉林省第十二批支援武漢醫(yī)療隊。武漢市武昌區(qū)副區(qū)長甘世斌一直雙手合十在人群中呼喊:“感謝吉林,感謝你們。你們是為了我們才‘背井離鄉(xiāng)’,我們武漢人民感謝你們!”

大疫之下,我和其他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同仁用新媒體手段將武漢的每一天記錄下來,這些最真實的瞬間感動了太多太多人。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讓我們更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讓我們14億同根的家人的心緊緊貼在一起,更加團結。

戰(zhàn)

吉林日報社記者陶彬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采訪吉林省第十二批支援武漢醫(yī)療隊。

落英繽紛處,又是賞花時,想想都那么浪漫!武漢的春天已經來了,相信明天的武漢會更美好。(本文內容分別由光明網、中國青年報社、吉林日報社提供,轉發(fā)請注明來源)

(編輯:鑫果)


戰(zhàn)

戰(zhàn)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