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柳江上游,月亮山腹地,坐落著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其水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67%。三都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7.4%,水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在這里和諧相處,“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民族風情獨特而濃郁。
三都地形復雜,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在這樣的地塊上,先民們在坡頂、山腰和山腳結廬建房。時光流轉,承載著大量民族記憶的傳統(tǒng)村落被保留下來,散落在崇山峻嶺間,形成獨特的建筑風貌和文化景觀。截至目前,三都縣共有54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2023年,三都入選傳統(tǒng)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
不同民族世代交好
家門口有一大片梯田是怎樣的體驗?三都縣東部都江鎮(zhèn)怎雷村的村民或許很有發(fā)言權。
梯田順山勢而下,層層疊疊,氣勢恢宏。春天,梯田長滿秧苗,眼前一派綠意盎然;秋天,稻谷又染黃了梯田,金色麥浪映入眼簾。大山簇擁著梯田,梯田依偎著大山,如詩如畫。
怎雷村村寨建于山坳緩坡地段,背靠青山,面朝梯田。山谷里,排長河蜿蜒而去,帶著林間的小溪,匯入悠悠都柳江。怎雷村由上、中、下寨及排場寨4個自然村寨組成,上寨和下寨為水族集中居住,中寨和排場寨為苗族集中居住,據(jù)村中老人介紹,兩族已和諧共居300余年。
通常來說,水族群眾多沿河居住。為什么在怎雷村群眾居住在半山腰?
“這一片最初本是苗族居住的地方,那時人少地多,山林茂盛,苗族先輩就邀請與他交好的水族先輩到此居住,于是水族先輩就在上寨這個地方定居下來?!崩现f剛勝介紹,“之后,兩個民族繼承了先輩的團結友好,共同在此繁衍生息。”
兩個民族的交流在房屋上也有所體現(xiàn)。怎雷村的民居均為“干欄式”建筑,多為兩樓一底,樓下用于圈養(yǎng)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則是日常生活場所。二樓的走廊用欄桿圍起,苗族人民會在欄桿前置固定長凳,稱作“美人靠”?!斑^去待嫁的苗族姑娘就倚坐在上面,是休憩、賞景的好地方?!贝逯酥乙憬榻B。怎雷村的水族群眾也借鑒這種做法,為自家房屋添置了美觀實用的“美人靠”。
水族有著“先蓋禾倉后修房”的傳統(tǒng)。在怎雷村上寨,每一座民居不遠處都有或大或小的禾倉,用于堆放糧食。禾倉的建造方式與住宅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內部并沒有連通兩層樓的樓梯。如果主人家要取糧食,會自己搬來梯子,這樣的設計可以防止失竊。禾倉通常與居住的主屋有一定的距離,“這是村民們生活智慧的體現(xiàn)——即使主屋著火了,至少還有糧食留下來。”潘忠毅說。
防火工作在今天受到了更多的重視?!胺阑鹨恢笔莻鹘y(tǒng)村落保護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們?yōu)樗械膫鹘y(tǒng)村落安裝了消防設施,又陸續(xù)增補了消防水帶、滅火器等消防器材。”三都縣住建局工作人員王東波介紹,今年,住建部門還為村民家中電線安裝了阻燃線卡,防止因電失火。
水族風情多彩浪漫
離縣城不到半個小時車程的興樂村姑魯寨,是一個以水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
水族人民最濃重的節(jié)日便是“端節(jié)”,水語稱“借端”,是水族地區(qū)范圍最廣、人數(shù)最多且歷時最長的隆重年節(jié)。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每年有12個月,以農歷八月為十二月,九月為正月。端節(jié)在水歷年末十二月至新年的二月之間,分7批過。
姑魯寨的水族村民過的是第五批端節(jié)。水族講究“無魚不成年”,每到端節(jié),無論是招待親朋好友的宴席上,還是祭祀祖先的供品里,都少不了魚?!岸斯?jié)是水族集中走親訪友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飯菜招待來賓?!迸d樂村工作人員路月妹說。
在姑魯寨前方,有一大片空地,端節(jié)時便成為賽馬的場地。水族賽馬追求“速度與激情”,騎手互相沖闖,爭相沖到終點?!安簧偾嗄耆税奄愸R視為尋找伴侶的機會,第一名通常會得到更多女性的關注與青睞。”路月妹說。
除了賽馬,水族的另一項傳統(tǒng)技藝——馬尾繡的原材料便是馬尾毛。將二至三根白線纏繞在馬尾上,再用馬尾線繡在布面上,后用彩色絲線填充輪廓,遠望如彩色浮雕。“馬尾繡制品質量好、經久耐用,如背帶往往能背幾代人?!甭吩旅媚贸?0多年前出嫁時母親為她繡制的衣裳,嶄新依舊。
卯節(jié)又被喻為水族的“歌節(jié)”,通常在陰歷的五、六月,分4批。每到卯節(jié),姑魯寨的水族會趕到五六十公里外的九阡鎮(zhèn)“趕卯坡”。此時,人們身著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涌來,在山坡上集會對歌。路月妹介紹,“卯節(jié)也被我們稱作‘情人節(jié)’,年輕人在卯坡上以歌傳情,尋找意中人?!?
民族文化助力增收
拾級而上,兩側有水族銅鼓做伴,至頂端,樓梯戛然而止,眼前出現(xiàn)一片開闊的廣場,正中央矗立著巨型雕塑,外形正是苗族人民的拿手樂器——蘆笙。
這里是苗嶺東緣的高硐村,一個居住著苗族、水族與布依族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高硐村有逾500年的建寨歷史,留下了原汁原味、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我們這里耕地面積少,森林覆蓋率高,傳統(tǒng)農業(yè)無法成規(guī)模發(fā)展。依托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展旅游業(yè)成為我們的出路?!备唔洗妩h支部書記張加貴介紹,高硐村距離高鐵站不到20公里,村里有一條長2.5公里的旅游公路通往廈蓉高速公路三都匝道口,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這些優(yōu)勢有力推動了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如今,高硐村在下寨建成了包含酒店、民宿、展覽館、農特產品銷售體驗店、民族文創(chuàng)產品體驗店等為一體的民族特色建筑群,入選2022年貴州省特色旅游示范村。
發(fā)展旅游業(yè),吸引了部分村民回流。43歲的王光蘭早年在外務工,2020年,她回到家鄉(xiāng),在寨子里租了兩棟小樓,拿出苗族姑娘的看家本領—蠟染,做起了蠟染生意。
早上,睡到自然醒,王光蘭從木樓上下來,打開一樓的店鋪門,鉆進里間的工作室,開始了一天的蠟染制作?!斑@一批訂單要的圖案是水書?!蓖豕馓m拉開一卷染布,水族水書以苗族蠟染的形式呈現(xiàn),別有一番風味。
在家門口掙錢,是吸引王光蘭回家的主要原因?!跋炄疽路?、箱包、抱枕能為顧客定制圖案,很受歡迎,一年下來,我們收入有七八萬?!笨恐@間不大的鋪面,王光蘭將自己的小女兒送入了大學。
與王光蘭一樣,搭乘旅游業(yè)的東風,高硐村的手藝人們拓展著增收致富的渠道?!白龇椀摹⒆鎏J笙的、做銀飾的,年收入從3萬到30萬元不等?!贝逯鴱埣淤F打開工作筆記本,對村里的產業(yè)情況如數(shù)家珍。
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技藝成為高硐村的“文化瑰寶”,保護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成為全村的共識?!拔覀冊诖謇锏男W開設了蘆笙吹奏、蠟染制作等課程,一周三節(jié),邀請本地的大師為學生授課,讓他們對民族文化有更具體的感知?!睆埣淤F介紹。在家庭內部,王光蘭也將自己的蠟染手藝教給子女,“把我的手藝傳給孩子,一代傳一代,我們的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傳承發(fā)展?!蓖豕馓m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26日 13 版)
(編輯: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