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雖微,亦生輝——走進外賣騎手、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和日結(jié)工群體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郭宇靖 張驍 吉寧 陳旭2025-01-1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暯街飨柖迥晷履曩R詞臨近春節(jié),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兵分三路”,走
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習近平主席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

臨近春節(jié),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兵分三路”,走進外賣騎手、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和日結(jié)工群體,體驗他們的酸甜苦辣,感受城市中熟悉又陌生的凡人微光。

  騎手劉建查看餐品情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郭宇靖攝

  外賣騎手:生活不止“已送達”

  今年的北京,是個暖冬。但這幾天,北風凜冽。

  記者戴了兩頂毛帽,套上久違的毛褲,仍擋不住見縫就鉆的寒。倒是騎手劉建“輕裝上陣”,騎摩托車,不穿羽絨服,蹬運動鞋,也不是棉靴。

  “您不冷嗎,這是‘藝高人膽大’???”

  劉建回答干脆:“習慣了!穿太多,容易跑不開?!?

  對于“拜師體驗”,記者起初并不焦慮,但跑起來才發(fā)現(xiàn),“上強度”就在一瞬間——剛跨上車,劉建已在路口等紅燈。

  午高峰,騎手最忙。兩個多小時,會送完全天半數(shù)以上的單,也影響著一天的“收成”。劉建一經(jīng)上線,訂單“一來一串”。

  原來,平臺會集納多個取餐和配送位置,梳理出一條持續(xù)向前的路線。其間,騎手不是取一單、送一單,循環(huán)往復。而是多單相互交織,甚至同時進行。

  路上的事,也絕非看導航就能解決。哪些小區(qū)不讓騎手進;哪些老樓需要爬;從公寓下樓時,坐貨梯快還是客梯快……這些普通人不太關(guān)心的事,都被騎手塞進了“經(jīng)驗包”。

  用劉建的話說:“我對北京望京,比我對河南老家都熟?!?

  作為美團外賣騎長,他心里不光要裝著路線,念著顧客,還要同步管理80多人的騎手團隊。上年紀的組員,要提醒及時上線。一位女組員車壞了,劉建提醒她:“你先掃個小黃車,把手上幾單送完后再去修車。”一路上,劉建的電話進出不停。

  盡管記者努力跟上他的腳步,但仍難保持同步。午高峰時段,公寓樓電梯太擠,多個人就要超載,下一趟可能滿員。跟跑十幾單后,為了不耽誤劉建的送餐時效,大家臨時話別。

  看著飛奔的他,記者“不服輸”,決定獨立送幾單。

  經(jīng)過前期的證件注冊和線上培訓,記者作為眾包騎手上線,緊張感瞬間拉滿——“單飛”的感覺完全不同。

  第一單,送奶茶。從來廣營西路,到附近居民樓。取餐,發(fā)現(xiàn)外賣“長一個樣”,反復比對,不能拿錯。路上,再急不能違反交規(guī)。時間分秒流逝,紅燈時間顯得格外長。

  來到小區(qū)門口,保安讓進院,趕緊騎車往巷里鉆。導航顯示到了,可現(xiàn)場沒有門。一邊繞著樓跑,一邊撥通用戶的電話:“您好,我到健身器械附近了,這么走對嗎?”“對,但你進不了樓,我下去接?!钡谝粏?,4.1公里,收入5.6元。

  來不及多想,第二單彈窗,直奔干拌麻辣燙店。對記者來說,這里的寫字樓,每一棟都形如迷宮。取完餐,換一部電梯下樓,出來是不同的街景,找外賣電瓶車又折騰一陣。

  兩單業(yè)務,送出了一波三折。累計入賬10.6元后,記者鼓起勇氣接個“大單”,配送收入高達13.5元?;蛟S是興奮沖昏了頭腦,跑到了指定位置,才發(fā)現(xiàn)要送的外賣還落在車里。

  騎手劉建等待出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郭宇靖攝

  下午3點半,記者再次見到劉建,他不僅吃完了飯,干完了活兒,還幫著修車同事多送了幾單。而記者饑腸轆轆,狼狽異常,真是無顏見“師父”——送外賣,聽著容易干著難。

  本想在騎手驛站時,能與劉建多聊一會。為了不耽誤他工作,記者在晚間撥通李樹平的電話,從妻子的視角,還原她的丈夫。

  原來,這個獨當一面的“外賣俠”,還是個“90后”。劉建和李樹平來自同一個縣城。兩人結(jié)婚早,當家也早。為了多一點收入,早年,劉建在上海修電梯,李樹平帶著孩子在北京打工。

  長期異地分居,受盡相思之苦,但偌大的北京,小兩口人生地不熟。劉建來京后,李樹平推薦他當騎手。想得很簡單,這工作穩(wěn)定,只要肯吃苦,就能掙錢。

  7年多的奔波,磨煉著心智,也積蓄著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劉建在路上會遇到各種突發(fā)情況,老人摔倒,他去扶;雨后樹倒了,他幫著打12345。李樹平常調(diào)侃說:“你也讓人家聯(lián)系聯(lián)系平臺,表揚表揚你呀?!睂Υ耍瑒⒔偸且恍α酥?。

  但2024年3月底的一天,劉建回家告訴李樹平,“我上報紙了”。一場車禍中,他毅然救出一個人,被群眾拍下來發(fā)到網(wǎng)上。媒體聯(lián)系平臺,希望劉建能接受采訪。看完報道,李樹平哭了,“干這么危險的事,怎么當天不跟我說?”

  如今,小兩口的生活越過越好,劉建用打拼的積蓄買了一輛20萬的車,住房也從合租變成整租,這讓李樹平感覺到“穩(wěn)穩(wěn)的幸福”。

  更讓她欣慰的是,政府、平臺、社會不斷改善騎手的送餐環(huán)境。在政府指導下,美團和大量物業(yè)、社區(qū)合作落地“友好社區(qū)”,還投入數(shù)千萬元提供騎手“暖心餐”。工會、企業(yè)……不斷有愛心組織加入,關(guān)心騎手穿得暖不暖、吃飯方不方便,累的時候有沒有地方歇腳。這讓她感到,丈夫被很多人照顧著。

  2025年,劉建最大的愿望,是抓住平臺提供的機會,拿下大專文憑,圓一個大學夢。但對他來說,孩子,仍是最大虧欠。缺少陪伴的孩子有時會叛逆,學習成績時有起伏,這讓夫妻二人放心不下。

  離開家的人,總愛報喜不報憂,2024年,李樹平做完一場大手術(shù),劉建心一狠,把孩子帶進了病房,看見輸著氧、插著管的母親,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你看看!爸爸媽媽容易嗎?”那之后,孩子仿佛一夜長大。

  再過幾天,春節(jié)就要到了。記者又撥通劉建的電話,他正忙著給組員排班?!按汗?jié)也要有人送,不能都回家。要是組員回得比較多,我還得多留一留?!?

  對記者來說,短暫的外賣之旅,足以回味很長時間。但對劉建來說,不過是尋常的一天。這些在路上奔忙的人,值得我們更多尊敬。他們是外賣的騎手,也是各自生活的騎手,努力掌穩(wěn)未來的方向。

  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朱亞軍正在查看整理房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吉寧攝

  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為“家”去打拼

  還沒走到店門口,屋內(nèi)喧嚷的晨會聲已經(jīng)“破門而出”。

  “滿打滿算還有兩周就放假了,大家注意及時回應業(yè)主和客戶的信息,大家加油!”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和店長圍站一圈,為一天的工作提示打氣。

  著正裝制服,身姿筆挺,36歲的朱亞軍一大早看上去“元氣滿滿”。她是北京鏈家石景山新金頂街店的銷冠,去年一年就幫助客戶簽約了30余套房。今天,記者要拜她為師,做一天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

  打開電腦調(diào)看信息、打印裝訂房源單、帶上測距儀……眨眼工夫,朱亞軍已經(jīng)騎上小電驢,要趕去帶客戶看房源。記者也騎電動車緊跟而上。

  2024年10月以來,隨著市場回暖,門店客戶帶看量、成交量都翻了一番,房屋的成交周期也從2個多月縮短到1個月左右。朱亞軍的帶看量也明顯增多,今天共有4組客戶看房。

  “這個客戶第一次看,之前已經(jīng)溝通過,想要性價比高、交通便利的。”在小區(qū)門口,她一邊跺腳哈氣,一邊給記者同步今天的帶看信息,同時還微信聯(lián)系客戶和房主。

  這是一處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老小區(qū),房子在4層?!巴踅?,按您的需求,我今天準備了好多房源,咱們慢慢看?!睅Э蛻羯蠘堑目障?,朱亞軍已經(jīng)把房源的資料遞了過去。

  “裝修有點舊了,我沒時間盯裝修,想找刷刷大白就能住的那種房子。”客戶一進屋就有些意見。

  “是舊了點,但這是南北通透的小兩居,明廚明衛(wèi),樓前后沒有遮擋視野不錯,最重要的是交通方便,出門就是地鐵站和公交站?!敝靵嗆妿拙湓掽c出房子優(yōu)點。

  “嗯,可以再考慮一下?!笨蛻羲尖庵?。

  “不急著決定,咱們?nèi)ハ乱粦艨纯??!?

  穿過集市,翻過小山坡,小電驢穿梭在各小區(qū)間。石景山模式口地區(qū)的住宅大多建造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樓道窄、電梯少,高樓層大多靠兩條腿。

  “門口公交車直通地鐵一號線?!薄斑@個小區(qū)去年剛完成舊改,水管全都換成了PVC管?!薄形?1點,朱亞軍帶著客戶一口氣看了7個小區(qū)的10套房子。相比記者雙腿灌鉛、氣喘吁吁,她依然神采奕奕,爬樓的同時還不斷流利地向客戶介紹著信息。

  “您看這套房子感覺怎么樣?”轉(zhuǎn)了一上午,記者有點沒耐心,忍不住問了一句。

  “戶型還可以,可入戶門怎么對著衛(wèi)生間了?這不行!”客戶的回復,讓記者頓時語塞。

  “您看旁邊這個不是承重墻,把門改個方向就行了,沒有多大工程量?!敝靵嗆姲言挷缃恿诉^去,“沒有一個房子盡善盡美,每個人需求不同,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

  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朱亞軍正在帶客戶看房。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郭宇靖攝

  臨近中午,剛把第一個客戶送上車,朱亞軍的電話鈴聲就響了。“來不及回店里吃飯了,接下來還有三組呢,咱們買點吃的將就一下吧。”騎上小電驢,朱亞軍和記者又出發(fā)了。

  盡管提前做了不少“功課”,但與客戶交流時記者還是時?!鞍l(fā)蒙”。做好中介的“秘訣”是什么?在路上,記者不禁問道。

  “了解客戶是第一位?!敝靵嗆娬f,有人買房為了落戶上學,有人為了父母養(yǎng)老,還有沒看房就要求15天內(nèi)必須成交過戶的,等等。

  “其次就是專業(yè)加耐心,及時細心回答不同客戶的各種問題。”咨詢公積金政策、貸款政策、限購政策,詢問房屋狀況……下午帶看的過程中,她的手機鈴聲不時響起,信息不斷。

  “習慣就好了,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堅持做?!敝靵嗆娬f,自己的手因為前幾天邊做飯邊回消息,不小心燙出一道疤?!翱蛻舻男湃尉褪秦熑危憔偷昧??!?

  回到門店,已經(jīng)到了下午6點鐘,天已黑透。與渾身疲憊的記者相比,朱亞軍依舊“戰(zhàn)斗力拉滿”,一邊整理房源信息,一邊和店里同事交流:“今天一共帶看了將近20套,4組客戶買房的意愿都很強烈?!?

  這時一位客戶打電話來,她的臉色瞬間復雜。

  “他說要怎么怎么樣,才能簽約,條件太苛刻了,很難跟業(yè)主談……”她一臉郁悶和無奈。這是房地產(chǎn)中介職業(yè)的一個特點——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每天最少2萬步,從早到晚馬不停蹄,還要一直保持笑臉,這么拼為什么?

  “我是山東人,家里只有我一個孩子,父母70多歲了,等到老兩口歲數(shù)再大一點走不動了,肯定是要奔著我來的?!敝靵嗆娬f,“所以我很努力地攢錢,希望能盡早在北京給他們買一套養(yǎng)老的房子,離我近一些?!?

  又一個電話打了進來,這回她的臉上露出燦爛笑容。

  “兒子你再稍等一小會兒,媽媽弄個材料就回去啦?!敝薪榈墓ぷ鲿r間與一般工作相反,越到節(jié)假日越忙。平時孩子上學,周末自己上班,很難有親子時光。

  “我現(xiàn)在強迫自己,就算再忙,每周也要擠出一整天的時間陪伴孩子,不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留下遺憾?!敝靵嗆娬f。

  “店里這么多中介,為什么你會成為銷冠?”記者問道。

  “真誠地付出?!彼了剂季谜f。

  面對著急買房的客戶,她四處奔走、加急辦好手續(xù),客戶激動地送來鮮花賀卡;持續(xù)聯(lián)系兩年的客戶,最終把賣房訂單給了她,把她稱作“最信任的人”;有客戶“誤會”把她拉黑,后來通過400電話找到她,最終成功簽約……說到工作中的各種不易,她眼里似乎淚光閃爍,但臉上滿是欣慰。

  晚上9點多,快要閉店時,早上第一個客戶又打來電話,初步圈定了3套房子,還指定她明天繼續(xù)帶看。

  “客戶很有誠意,我下周或許就能做成2025年第一單啦!”她高興地說。

  好兆頭總是留給努力的人。

  在北京,有數(shù)萬名朱亞軍這樣的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蛟S某個清晨,在你匆忙趕去上班的路上,會與之擦肩而過。他們身著整潔的職業(yè)裝,手中緊握資料,在小區(qū)樓宇中穿梭,為人們實現(xiàn)“家”的夢想奔波著……

  深夜,零工張羽飛正在碼貨。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旭攝

  日結(jié)工:告別“馬路蹲”

  零工圈里流傳著一句話:“有錢不去北上廣,落難必闖馬駒橋?!?

  位于北京東南六環(huán)的馬駒橋,曾自發(fā)形成北方最大的街頭勞務市場。但記者入夜抵達時,街上的人卻不多。馬路市場去哪了?

  “現(xiàn)在早不在路邊‘蹲活兒’了,在那邊!”順著超市老板娘手指的方向,不遠處,一片矮房燈火闌珊。

  這里已建成馬駒橋零工市場,推開大門,服務大廳寬敞明亮,空調(diào)吹得人暖洋洋。幾十名工友正等著“上夜班”。

  市場負責人葛旭松介紹,去年7月市場投用至今,累計接待零工77062人次,撮合上崗50576人次,累計發(fā)放報酬858萬余元。不少工友已經(jīng)把市場當成“新家”。

  不一會,工作“找上門來”?!俺惺称贩謷ぃ煌砩?20塊。走不走?”“走!”張羽飛第一個應話。今年32歲的他,臉上嵌著皺紋,泛著難消的紅暈。常干體力活的人,大都是這樣。

  “一起去啊,這活兒干著輕松,都是小伙子,走吧!”與其站著看,不如上手干。記者和張羽飛等9名工友,很快在市場勞務中介辦公室進行了“崗前培訓”。

  “快到春節(jié),工錢都漲了?!薄斑@活兒不難,也不是搬電器,用心干就成?!薄按蛩氵^年留下來的,再補助2100元?!敝薪榇蠼阏f。

  搬過貨、干過保安、搭過舞臺、抄過電表……張羽飛掏出手機,20多個“馬駒橋找活群”全部置頂。因為干活賣力,常有老板找他,他也因此成了馬駒橋的“名人”。

  晚9點,記者來到東六環(huán)外一處大型物流倉庫,數(shù)千平方米的空間里,牛奶、蔬菜、水果、面包、熟食、零食等各自堆成小山。這處物流集散地24小時連軸轉(zhuǎn),進京貨物先運至此,分揀后再發(fā)往各地。

  擺在記者眼前的工作,就是用“地龍”搬運“小山”。

  “地龍”是一種手動液壓叉車,因為手柄向上昂著頭而得名。拖拽“地龍”,看似簡單,實難把握。稍不留神,就會偏離方向,還可能傷到腳。

  一次將近千斤的貨物移動數(shù)百米的距離,還要上下斜坡。干起活兒來,大家都默不作聲。不常干體力活的記者,此時已有些吃力。

  這時,新活兒又來了,折疊塑料筐?!澳阌媚_踩著一邊,雙手向上發(fā)力,筐折得快還省力?!睆堄痫w說。記者一看,進度已大幅落后。

  深夜,零工張羽飛正在碼貨。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旭攝

  兩個半小時后,除記者外,每名工人都運完50多堆貨物,平均3分鐘完成一堆貨物轉(zhuǎn)運,還擺好了幾百個新的地臺和塑料筐。

  深夜零時,休息時間到了。1小時還算寬裕,我們走出廠區(qū),前往馬駒橋商業(yè)街“補充能量”。一碗熱面條,是張羽飛對自己的犒勞。

  “天天盼過年,春節(jié)到了,就能回家了。”張羽飛說。他是河北張家口人,中專畢業(yè)后進了老鋼廠,奈何效益不好企業(yè)減員,下崗后成了“北漂”,沒想到在馬駒橋摸爬滾打,一干就是5年。

  他曾經(jīng)睡過橋洞、拿涼水就饅頭當飯,以前在商業(yè)街口“蹲活兒”,碰上過“黑中介”欠薪跑路,見識過“非法勞務”。

  馬駒橋也曾被人貼上“臟亂差”的標簽。這與記者印象中的馬駒橋一樣:前幾次來,商業(yè)街十字路口旁的空地上,聚集著上千名找活的人,一輛面包車駛來,工頭搖下車窗大聲吆喝,人們一擁而上亂作一團……

  轉(zhuǎn)變發(fā)生在去年5月。北京市人社局等部門印發(fā)《北京市零工市場規(guī)范化建設實施方案》。馬駒橋鎮(zhèn)北門口村一處停車場迅速改建成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的零工市場。市場內(nèi),服務大廳、崗位對接區(qū)、技能培訓區(qū)、休息區(qū)一應俱全。更重要的是,日結(jié)工也有了“娘家人”。

  張羽飛說,去年10月,來自山西大同的老劉在崗位上不慎摔斷雙腳,躺在床上起不來,老實本分的他,自己要“認栽”。沒想到,舍友把這件事告訴市場后,工作人員趕緊將老劉送醫(yī),還幫他維權(quán),得到4萬元補償。聽說了老劉的事,越來越多人來到市場找活兒。

  休息的時間很快過去。凌晨1點,最忙碌的時段到了。倉庫內(nèi)激昂的電子音樂循環(huán)播放,給人提神打氣。我們開始進行第三項工作,將地臺上的貨物碼齊。

  每個地臺是一個大訂單,置物筐越壘越高。即便做足了心理準備,但張羽飛口中“輕松”的工作強度仍在記者意料之外?!澳阌肋h意料不到下一個要碼放的置物筐有多重?!背弥稽c空當兒,記者趕緊蹲下、抻腰、捶背,讓自己放松一些。

  一晃兒已凌晨3點,鏡子里的記者,眼里滿是血絲,即便戴著手套,手指也磨得腫痛發(fā)紅,衣服早已被汗浸透,困意、餓意、倦意同時襲來,恨不得捏自己一把打起精神。真的無法想象,身邊的“工友”,又是如何挨過一個又一個夜晚。

  凌晨5點,一批批貨物裝車出倉,一路奔向西單、奧林匹克公園、中關(guān)村、朝陽門等城市中心區(qū)。而此時的記者,已兩眼發(fā)蒙,看不清車身上的字。

  “這活兒也太苦了?!庇浾卟唤驈堄痫w抱怨。

  “只要肯吃苦,一定有回報。你看我干了一年日結(jié),也攢下了3萬多元。”張羽飛說,他要趁父母健康、自己還沒成家,多攢點錢。要好好規(guī)劃規(guī)劃,最好學個技術(shù),找份穩(wěn)定工作。

  早晨7點,晨光刺眼,晨寒醒人。蘇醒的都市,市民剛剛出門,開啟一天的工作。倉庫里,又一撥工人加入,新一輪分揀工作無縫銜接。

  上午10時,下班打卡,拿到工錢,記者與張羽飛走出大門,仿佛重回現(xiàn)實世界?;仡^看一眼奮斗了一晚的倉庫,門口掛著一個醒目的牌匾:菜籃子工程供配中心。

  “下一次買菜時,不要忘了這些托起菜籃子的人?!边@樣的思緒涌上記者心頭。

  “回去好好睡一覺!”張羽飛對記者說,這一晚上要比白天多掙50元?!懊魈焓袌鼋M織招聘會,我想再去轉(zhuǎn)轉(zhuǎn)。年輕,就要大步向前?!?

(編輯 月兒)


光雖微,亦生輝——走進外賣騎手、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和日結(jié)工群體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