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來源:果殼吳國勇2020-12-1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只要我們直面社會,把相機鏡頭作為關照社會的另一只眼睛,那么是有可能做出有價值的作品,用影像發(fā)出聲音,為社會進步出一份力的。??自動播放??魔幻時代2020.10.24 北
      只要我們直面社會,把相機鏡頭作為關照社會的另一只眼睛,那么是有可能做出有價值的作品,用影像發(fā)出聲音,為社會進步出一份力的。
      大家好,我叫吳國勇,是一名自由攝影師。其實我原本是學水利工程的,不是學攝影的。
      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畢業(yè)參加工作的地方,叫引灤樞紐工程,它是國家為了解決天津和唐山水源的一項重大水利工程,這個地方給了我很豐滿的記憶。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引灤樞紐工程(潘家口水庫)
      我在這個地方也留了一點小紀念,就是編輯了一本工程畫冊。這個經(jīng)歷讓我第一次接觸并喜歡上了攝影,還買了自己的第一部相機,是國產(chǎn)鳳凰牌135相機,150多塊錢,當時我的工資是42塊錢。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1987年我被調回了老家湖北襄陽,全程參與了襄陽二橋的建設,這個大橋是襄陽史上最大的市政工程,當時在國內橋梁建設領域很有名氣,我就專心做我的技術員工作。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襄陽漢江二橋(1987-1992)
      在大橋竣工通車的前夕,因為自己業(yè)余喜歡拍照的緣故,領導又讓我編了一個大橋的竣工畫冊,這就讓我有了一個出差到深圳的機會。這是在1992年3月,鄧小平南巡講話剛剛發(fā)表。一到深圳,我馬上就被吸引住了?;厝サ鹊酱髽蛲ㄜ?,我立馬就辭職跑到了深圳,直到現(xiàn)在。
      這一年南下深圳的人還有一個專用的稱謂,叫“弄潮兒”。我也很難理解,我作為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為什么有這樣不安分的性格。每當在一個地方待上幾年,自己的前途一眼可以望到底的時候,我就特別焦慮、恐懼、坐立不安,拼命想逃出來,開始一段未卜的人生。
      到了深圳,當然不能靠三腳貓式的攝影去掙錢立足,還是要靠自己學的專業(yè)技術去謀生。在2011年,我48歲那年,我終于下定決心提前給自己辦了退休,要做年輕時喜歡做的事情,就這樣成了一名自由攝影師。攝影也從我生活的草蛇灰線中一下跳出來,成了生活的主線。
      這種轉變并不容易,最開始的兩年,我也就是“絲巾大媽”“單反大爺”中的一員,拍一些像這樣唯美的糖水片。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飲水思源》2012
      這之后我拍攝了大量深圳的城市風光,這類照片其實沒有什么思想內涵,但是要特別勤奮,才能捕捉到一個城市最美的一面。
      從四處采風到把視線轉移到我所生活的城市,這是一個進步。因為是我所生活的城市,又和我有感情的交融,所以說我自己還是蠻珍惜的。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鹽田港》深圳城市風光系列
      改革開放暨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建立40周年的時候,面向全球發(fā)行的這本畫冊的出版方,選擇了我做首席攝影師,主要用了我這個時期拍的照片,也算是對這段攝影經(jīng)歷一個很好的總結。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深圳河》算是我的第一個系列作品,因為我是學水利的,對河流很親近。相比長江、黃河這些名川大河,深圳河只能算一條小水溝,但是它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邊是40年快速崛起的深圳大都市,另外一邊是香港幾十年沒有變過模樣的漁農(nóng)作業(yè)保護區(qū)。深圳河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深圳的前世今生。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一河之隔,選自《深圳河》系列
      當然從現(xiàn)在眼光看,單純用景觀的方式呈現(xiàn)深圳河是遠遠不夠的。這個項目還在繼續(xù)拍攝,它是我有生之年想盡全力拍好的一個長期項目。
      深圳村話
      《深圳村話》是我給深圳城中村造像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從2012年就開始拍攝,開始我也是采用大家都慣常使用的街拍的方式。
      后來我就改變了思路,就是選擇城中村那些典型的文化符號,包括牌坊、宗祠、家廟、神像以及廣場等進行肖像式的拍攝。

              ▲ 牌坊(部分),選自《深圳村話》系列

              ▲ 宗祠(部分),選自《深圳村話》系列

              ▲ 諸神(部分),選自《深圳村話》系列

              ▲ 廣場(部分),選自《深圳村話》系列
      這些單看起來毫不起眼,甚至顯得很土氣、與現(xiàn)代城市格格不入的建筑,一旦大量拍攝并把它們并置在一起,就有了很強烈的視覺震撼效果,構成了一個城市的底色,也映照著我們在從農(nóng)耕文明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急速邁進的過程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碰撞中慢慢融合,也在矛盾中共生。
      回顧自己的攝影的歷程,其實也是自己對于社會認知逐漸蛻變的過程。早前我對于攝影就是發(fā)現(xiàn)美、追逐美這一說法深信不疑,后來我才明白,用攝影記錄時代,追逐真相,遠遠比追逐美更重要,更令人著迷。
      無處安放
      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無疑是一件美好的事物,一開始我就像所有人一樣為之歡欣鼓舞,但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共享單車越來越多,橫七豎八地堆滿我們的小區(qū)門口、地鐵站口,就隱隱覺得事情不對了。
      這是深圳的一處小藍單車的臨時堆放點,也是我拍攝的第一個共享單車墳場。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深圳龍崗
       現(xiàn)場拍攝給人的震撼是無以復加的,當即我就萌發(fā)了要把其它城市這樣的單車墳場給找到拍到的想法,這也得到了羅大衛(wèi)、李政德等很多老師的支持。
       從一開始的放任不管,到后來車多為患時,我們的政府才不得不親自出面,把市面上超量投放的共享單車予以收繳清理。這是在深圳福田,一名城管正騎著共享單車巡邏在單車墳場。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深圳福田
      類似這樣的單車墳場在中國各大城市紛紛出現(xiàn),它們每個體量都非常龐大,而且又隱蔽難尋,數(shù)百億真金白銀打造的共享單車被棄之如敝履,成了城市垃圾。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上海靜安
      從2017年底,我用了兩年多時間跑了中國20多個城市,尋找拍攝到60多處這樣的單車墳場。
      很多人很好奇我是怎么找到這些單車墳場的,說實話一開始我也非常糾結痛苦,因為我向政府城管部門,向共享單車的運營商尋求幫助,都被拒絕了。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西安西咸
      好在萬能的互聯(lián)網(wǎng)幫了我,那些搬運單車的工人,路過的市民,他們隨手拍攝并發(fā)到網(wǎng)上的視頻,還有當?shù)孛襟w的一些零星報道,都成了我尋找單車墳場的蛛絲馬跡,所以我大量的工作就是從網(wǎng)上那些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去拼湊有用的信息,然后馬不停蹄地撲過去。
      當然很多時候都會撲一場空,白跑一趟,但是只要夠勤快,這些單車墳場總能被我找到,有很多城市我都是跑了四五趟。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廣州天河
      2018年7月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表了這組作品,立刻引發(fā)了媒體的瘋狂傳播,成千上萬的網(wǎng)民留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上海浦東的這處單車墳場,是不是很像一個五彩繽紛的花田?繽紛的顏色其實是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上海浦東
      這個場景就讓我聯(lián)想起荷蘭的郁金香事件,在我看來中國的共享單車墳場現(xiàn)象和荷蘭的郁金香事件一樣,都會成為經(jīng)典的教科書案例。
      這是我拍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單車墳場,在廈門同安,有20多萬輛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堆積在這里,宛如小山。我第二次到這里去拍攝,還被現(xiàn)場的城管報警,扣留了幾個小時。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廈門同安
      天津王慶坨號稱是“中國自行車產(chǎn)業(yè)第一鎮(zhèn)”“共享單車小鎮(zhèn)”,我在這里的一處田野里到處轉,找到了一處很簡陋的單車拆解流水線。這是因為單車運營商拖欠廠家貨款,廠家不得不把他們生產(chǎn)的單車從單車墳場拉回來拆解變賣零件,以減少損失。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天津王慶坨
      這些共享單車就出生在這里,出生時它們光鮮亮麗,不同顏色,非常好看。它們意氣風發(fā)地奔赴各個城市,奔向我們都以為的美好未來,然而僅僅過了一兩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它們就又回到這里,面臨著被拆解拿去抵債的命運,它們的生命就在這里完成了一個輪回。
     在現(xiàn)場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就是在刺耳的電動工具聲中,工人們用播放器在大聲地播放著流行歌曲,來來回回播地那首歌曲就叫《涼涼》。

這是在東莞松湖一個單車墳場里,上面瘋長的野草幾乎把單車方陣都覆蓋住了,說明這個單車墳場肯定是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了,這也和共享單車“綠色出行”的理念形成了強烈反諷。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東莞松湖
     這個遠看起來很像是白樺林的場景,其實是武漢摩拜單車的一個減量停放點。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武漢蔡甸
      這是在合肥的一個廢棄的學校里,共享單車堆滿了操場。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合肥廬陽
      這是在東莞的一處斷頭路上,農(nóng)民在中間預留的綠化帶上種起了蔬菜。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東莞萬江
      ofo這一款單車上的標語,它其實反映了那時候大家普遍的一種心態(tài)。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石家莊欒城
      合肥蜀山這座單車墳場,經(jīng)歷了一次可怕的起火爆炸?;馂暮蟮诙煳亿s到現(xiàn)場拍下了災后的場景,中間有一個明顯的顏色變化是過火線,在過火線旁“厲害了我的國”這個符號照樣存在。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合肥蜀山
      隨著資本潮水般的退去,我所拍攝的單車墳場基本都消失了,就像沒有出現(xiàn)過一樣,但無論如何,這些魔幻的圖示的的確確曾在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過,我們不應該忘記。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武漢洪山
      對于共享單車墳場產(chǎn)生的原因,一開始我也非常震驚和不解。兩年多拍攝下來,接觸了大量業(yè)內外人士,我才慢慢地有了一個清晰的答案。從表面上看,是政府監(jiān)管不力,國民素質有待提高,是缺少約束的資本瘋狂逐利所營造的一個社會奇觀。
      但從深層次來說,是在中國近20年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的心態(tài)普遍變得浮躁起來,盲目樂觀,自我膨脹,是社會整體層面出現(xiàn)了失調。共享單車墳場現(xiàn)象也給了我們一個慘痛的教訓,就是如何合理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這將是我們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深圳羅湖
      摩拜單車的創(chuàng)始人胡瑋煒無疑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她退出摩拜單車后收藏了其中一些作品,并把它們分贈給了摩拜單車的天使投資人。我不清楚胡瑋煒是否在用這種方式,向那些資本大佬隱晦地表達她的某種態(tài)度。
      對我來說,我希望這些資本大佬真能把這些照片掛在他們的會議室里,時不時看一眼,看看這些由他們一手打造的魔幻景觀,或許這樣他們在以后投資決策時會理性一點吧。
      繼共享單車墳場之后,我又拍攝了共享汽車墳場——《無處安放Ⅱ》。共享汽車行業(yè)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同樣觸目驚心,它背后的資本運作邏輯和共享單車如出一轍,好在我們的政府吸取了共享單車的教訓,很快進行了干預,沒有讓共享汽車墳場現(xiàn)象在全國蔓延開來。


這雖然讓我的《無處安放Ⅱ》沒有取得像《無處安放》那么大的影響力,但結果顯然是令人開心的。
      《無處安放》系列作品的創(chuàng)作讓我切身感受到,影像早已超越文字,成為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這給了我們從事影像工作的攝影師無限的機遇和可能。
      只要我們直面社會,把相機鏡頭作為關照社會的另一只眼睛,那么是有可能做出有價值的作品,用影像發(fā)出聲音,為社會進步出一份力的。

1000個中國家庭疫期宅家日常
      今年年初,新冠瘟疫來襲,我們每個人都被卷入其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在居家隔離期間,我就萌發(fā)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征集1000個中國家庭疫期宅家日常照片的想法,想看一看在這個特殊歷史時期我們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
      所有被禁錮在不同平行空間的人們,其實都是我們每個人個體的一種映照。這種想法得到了風面新媒體的積極響應,自2月3日上線后,短短一周時間就有2萬多人參與了投稿。
      這是征集作品里面的幾張,有人在家鍛煉。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有人在家唱戲。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有人在家搭起了帳篷當在野外露營。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李政德在焦急地等待他的孩子降生。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張曉武還在努力尋找著光明。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征集得到的成千上萬張照片,它們構成這個宏大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我用了其中的3500張照片,完成了這幅“吶喊·庚子大疫”的拼貼畫。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1893年,愛德華·蒙克創(chuàng)作《吶喊》這幅作品時,也是在一個瘟病流行期,127年后的今天,我們人類面對著新冠瘟疫同樣是驚恐地尖叫。

中國“白宮”
      這是我最近完成的一個系列作品《中國“白宮”》,是從去年7月份中美經(jīng)濟摩擦變得比較嚴峻的時候開始拍攝的。中間因為新冠疫情影響中斷了幾個月,在疫情緩和后我馬上又恢復了拍攝。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這一年多來我拍攝了中國各地一百多座“白宮”式建筑,其實叫“白宮”并不準確,它應該是美國國會大廈的中國翻版。
      只是中國普通民眾分辨不出白宮和國會山的區(qū)別,就把這類建筑都叫做“白宮”。這個命名就很有意思,非常耐人尋味,它說明了我們對于美國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認知。
      這是中國各地的“白宮”式政府大樓,其中有一些還伴生著腐敗案件。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這是“白宮”式法院大樓,它們在中國“白宮”式建筑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這些是大學校園里面的“白宮”式建筑。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這些是企業(yè)辦公樓、酒店、景區(qū)等“白宮”式商業(yè)建筑,最上面的是華為“白宮”。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這是“白宮”式私人住宅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是海南的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他沒有請專業(yè)的設計師設計圖紙,僅參考一張美國國會大廈的照片,就自己琢磨建起了這棟房子。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如果在我拍攝的這一百多座“白宮”式建筑中搞一個比賽的話,這個建筑至少要得優(yōu)秀獎。這也讓這個農(nóng)民成為了當?shù)匾粋€小有名氣的網(wǎng)紅,而他的網(wǎng)名就叫“白宮農(nóng)民”。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他也是唯一接受我采訪的“白宮”主人。
      還有更奇葩的,這是一座“白宮”式的公共廁所,非常奢華,它是在安徽一個酒廠的廠區(qū)里面。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這是成都市人民檢察院大樓及穹頂上的法律女神像。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這是浙江某企業(yè)辦公樓及穹頂上的公司創(chuàng)始人雕像,這些雕像都代替了美國國會大廈上的自由女神像。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這是在石家莊的一個文創(chuàng)園里,由中國祈年殿和美國白宮無縫對接的復合建筑。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說到這里要說一下我為什么要拍攝這個題材,并且還有這么強烈的時間緊迫感,是因為我對中美關系的深深關切,我所拍攝的這些“白宮”,全部都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內建起來的。
      白宮它作為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的一個代表性符號,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和麥當勞、好萊塢大片等一起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它的存在不是簡單用“山寨”兩個字就能解釋的。
      除了建筑美學上的喜歡,還包括對權力的崇拜,文化的向往,甚至政治上的親近和包容等等深層次的、復雜的原因。
      在新冠瘟疫肆虐全球后,中美關系由經(jīng)濟摩擦升級為全面對抗的今天,我們再來回看這些景觀,五味雜陳,令人唏噓。


每一個時代都有典型的時代影像,李曉斌老師早期的“上訪者”,解海龍老師的“大眼睛”等,無疑是那個時代鮮明的影像記憶。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 “上訪者” 李曉斌攝(左)“大眼睛”解海龍攝(右)
      那么我們這個時代的影像是什么?我想應該是和這個時代密切關聯(lián)并和這個時代交互作用形成強烈對撞的影像。
      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原本以為我們已融入了世界并準備引領這個世界,殊不知我們正和這個世界漸行漸遠。作為個體,我們面對歷史大勢可能無能為力,但是用影像真實地記錄時代,將是我們這個時代攝影師們的幸運和使命。
       謝謝。
      原題:這一年多我拍攝了100多個中國“白宮”,他是唯一接受我采訪的“白宮”主人
      吳國勇,攝影師。
                    責任編輯:紅研


“單反大爺”鏡頭下的當代中國

好消息2020全國素質教育新課堂教研成果評選快結束了,主要有論文、課件、微課教案評選等。同時開展第十三屆正心杯全國校園科幻寫作繪畫大賽。主辦單位:《科學導報·今日文教》編輯部、中國中小學教育藝術教與學研究中心、《作家報社》、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中華文教網(wǎng)等。咨詢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